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川流廳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5日至2024年6月30日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博物館群
贊助單位:美國北加州川流基金會
古地圖與水圳歷史指導:蘇峯楠博士
特別感謝: (依筆畫順序排列)
王根樹教授、甘俊二教授、李宗信教授、林俊全教授、凌德麟教授遺贈、許少瑜教授、郭俊開教授、陳儒鐘先生、張柏仲先生、游景雲教授、黃國文技正、黃麗玲教授、路統信先生、葛宇甯教授、劉子銘教授、錢鍾良教授、謝志豪教授、謝宜桓助理執行長、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國立故宮博物院、國際灌溉排水協會中華民國國家委員會、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臺一牛奶大王、臺大土木工程學系、臺大水工試驗所、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臺大校園規劃小組、臺大圖書館、臺大總務處、臺北市都發局、聯合知識庫
『隊長兼特派員Thomas Pedel由兩個木匠和幾個原住民陪同去調查森林。
……. 數日後,他們繼續沿著Pinnoroang〔武朥灣〕河,一直到那山區,去調查森林。在那裡也發現很漂亮的森林,可使東印度很多著名的森林為之遜色。特別是稱為Catchieuw〔屈尺?〕的那座大森林,距離一條大溪約一個步槍的射程,砍伐的樹木可經由該溪水,容易地漂入淡水河,再繼續漂流到那碉堡前面。在那座森林裡,估計有6,000棵適用的樹。在Tabutaboy河的沿岸也有一座森林,生長著橡樹和其他漂亮的樹,樹幹長達50、55到60呎,粗達7、8到10呎(voeten)。』《熱蘭遮城日誌》,1655年5月22日』。
攤開清代、日治時期的古地圖,臺灣大學校總區所位處的「頂內埔庄」,周遭圍繞著河流,西南方為「林口庄」(約今之羅斯福路、浦城街、新店溪、福和橋圈成的範圍〉,西北方為「林尾」(約今之通化夜市與文昌路〉,似乎就是300多年前荷蘭人所看到的那個美麗森林。可能於清代時期透過開墾變成一畝一畝的良田,而開啟公館這個地方田陌水路交織的景色。
本特展藉由紀念1724年(雍正2年)10月先民墾戶相議開鑿臺北首圳「霧裡薛圳」,瞥探臺大校總區這塊土地三百年來水文與人的交織,也為校園藍帶願景邁行二十餘年,刻印一枚中繼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