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瑠公圳復育構想最早於2001年由生物環境工程學系甘俊二教授提出,並由總務處及校園規劃小組進行規劃,除了回復都市水渠記憶之外,同時希望打造具生態及休憩功能的藍帶空間,讓南北向的瑠公圳藍帶與東西向的舟山路綠帶環境交會,並配合藍帶延伸至醉月湖,形塑連通校園的水路。
在瑠公農田水利會(今之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瑠公管理處)支持下,舟山路農場生態池(瑠公圳水源池)於2004年完工,並以生態綠化、永續、保育及教育等出發點,成為校園重要景點,同時也為校園內鳥類、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躲藏棲地。水源來自於生命科學館筏基水回收供應,利用排水涵養水源並蓄養水池中的各動植物,同時具有調節微氣候環境、降低輻射熱及防洪防災等功能。
▴
參與校內「瑠公圳復育」師長訪談影片
承接2001年的瑠公圳復育構想,在獲得新店溪原水補充的前題下,瑠公圳舊址復原及小椰林道渠道等藍帶串聯,使昔日校園內水渠意象重現得以實現。
將既有排水箱涵截流後改造成為儲水池,透過水路復原整合既有排水路,再透過蒐集建築雨水、地表逕流水將排水箱涵的儲水循環利用,並利用植栽和雨水花園的沉澱過濾,提供水原及水資源再利用。
整體計畫分成四段,而於2017年11月先行完成醉月湖南側原址復舊及水工所東側明渠整修,該兩處為「瑠公水利組合」中的「大安支線」的一部份,透過早期的生態池水源、生科館筏基水和新店溪原水補充,終於讓校內的瑠公圳復育完成階段性的成果。
小椰林段部分,則先於綜合教學館與工學院綜合大樓二期新館臨小椰林側搭配新建物設置水體景觀設施,並於近期開啟將小椰林路南側渠道意象重現計畫討論。
▸
瑠公圳舊址復原及小椰林道段渠道景觀工程四期構想圖(艾奕康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繪製,總務處營繕組提供)
▴
醉月湖南段原瑠公水利組合大安支線復原工程時序照(依序為2017年4/7 → 7/14 → 7/26 → 2018年8/5)
醉月湖原名牛湳池,原是瑠公圳的調節水池,是臺大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四周為一片水田與沼澤,瑠公圳灌溉渠穿越其中,水質清澈,不曾乾涸。
1972年施工成今日一大二小之三池形狀,大池中有湖心亭,大小池間則有拱橋。1980 年代為避免遊客落水,又施作了水泥護岸及欄杆。長期以來樹木生長過份茂密又維護頻度偏低,景觀品質逐漸下降,本校遂於2010 年開始進行醉月湖周邊環境設施改善工程。
改善工程中,湖心亭與大池並未更動,而是將小池和中池改造為具有淨水功能的植生生態池、水生植物及生態浮島等,透過高程落差,型塑流瀑增加曝氧量,再輔以水循環設備提升水質。
而達到無障礙通行及取代結構老化掏空之拱橋,於小池和中池間設置平面通道。部份水岸改成和緩的階梯或自然生態護岸,以豐富生態環境;同時於醉月湖西側設置多功能草坪,與舊體後方舞台結合,型塑休憩與多功能活動場地。同時也於醉月湖設置人行與自行車道,使行人可悠閒地於湖邊休憩,同時保有師生穿越之交通功能。
為因應極端氣候導致的暴雨和乾旱,建築物或地表逕流的「雨水回收」是近年來被使用的手法,既可以節省水費,也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校園內既有建物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如「環境研究大樓」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將雨水回收用於馬桶用水;醉月湖周遭建物(數學館、數學研究中心、新生大樓、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普通教學館、游泳池與綜合體育館〉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收集雨水每日約43噸,供於補注醉月湖利用。同時綜合體育館的雨水回收及池水,亦可提供棒球場地灑水或澆灌使用。
近年新建之建築物,多數也規劃雨水回收系統,並於地下伐基層設置雨水儲集池、回收槽,將建物基地內回收之雨水作為景觀植栽澆灌使用,如禮賢樓、綜合教學館、鄭江樓、次震宇宙館、學新館以及正在興建中的人文大樓和工學院綜合新館。
校總區內部分道路,因相對地勢低窪,容易在暴雨時刻時造成嚴重積淹水,像是早期舟山路於強降雨時刻,因淹水而被校內學生戲稱為「舟山河」、「舟山親水公園」等。
為解決這類問題,於2015-2017年,特別針對校內幾條道路進行改善,透過道路兩側綠帶設置滲透水井、腳踏車道採用透水鋪面、透水底層設置或雨水花園等方式規劃,讓道路兼具儲水、保水等分散滯洪功能。同時也設置溢流集水井,將強降雨時刻不及滲透的雨水排入側溝,避免道路積淹水。
上述這些措施,讓校內積淹水的情況減緩,也讓「舟山河」逐漸變成歷史的名詞。
臺北市政府與本校合作,針對校總區臨新生南路一側進行水渠意象重現,將日治時期的特一號幹線(堀川)的水渠意象重現。
於2020年7月進行開工,並於2021年6月完工,同時本工程將學校部分圍牆拆除,並移除原有機車和腳踏車停車空間,改造成藍帶水渠與綠帶樹籬空間,打造都市內具滯洪功能的景觀水道並打開校園與都市的介面。
2021年6月由謝志豪教授(海洋研究所)與簡旭伸教授(地理系與本校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IPCS)共同主持的「醉月湖天水計畫」,特別關注醉月湖在城市中扮演氣候調節與校園永續的角色,於是在湖域周邊進行即時且系統性的間測和分析,並使用校內海洋研究所自主開發的水體監測與IPCS自主研發的天空環境感測(NTU4AQ)微型感測器,以小尺度、多樣性合常時序的感測資料,解析醉月湖對於都市環境生態及舒適度的影響,而透過「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及懸浮微粒)和「水域」(水位、溫度、溶氧濃度)的偵測,也是「天水計畫」的由來。該計畫後續因關鍵的技師離世,以致儀器無法修復,於是該計畫在水的部分於2021年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