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術研究在臺灣成為可能-臺北帝大


引進西方現代大學,中國始自甲午戰爭後的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 而日本則早在明治維新之後,大學諸多學科全盤西化。
前者皆發生於19世紀後期,臺灣則是20世紀前葉才誕生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臺灣大學的源起

臺灣大學始於日治時期1928年依據敕令30號而設立的「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以研究為目的之高等教育機構,也是日本舊制九所帝國大學之一,和京城帝國大學(位於南韓首爾)同為殖民地的大學,是當時日本領土最南端的大學,係日本政府南進的學術基地。1945年二戰結束,臺北帝國大學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制並短暫以「國立臺北大學」為名,後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然而,臺大校史最早可追溯至1895年設置於臺北城外大稻埕秋山街的「臺灣病院」(翌年更名為「臺北病院」),為臺大附設醫院的前身;1897年於醫院內設立「土人醫師養成所」,為臺大醫學院的前身,1899年正式設立「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1928年敕令第30號,「臺北帝國大學依帝國大學令而設置,但是文部大臣之職務由臺灣總督行之。」【說明】文部大臣相當於我國教育部部長。

▍1928年臺大創校時的臺灣各級學校系統

臺灣總督府於臺灣實施的近代化教育,在初等教育體系上採取了分離式的制度。臺灣人就讀公學校為主,日本人則念小學校。在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以前,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構僅有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學校、醫學校與臺中中學校寥寥數間,當公學校畢業後,學生們升學情況競爭也相當激烈。儘管1922年臺灣教育令改正後總督府在初等教育實施臺日共學制度,但仍以熟用語言分別就讀公學校或小學校,故分離教育狀況並沒有太大改變。中等以上教育機構在1920年後有逐步增加的趨勢,除農林學校、工業學校、高等女學校與中學校陸續設立外,原總督府醫學校也改制為醫學專門學校,另新設高等商業學校,1922又新設「臺北高等學校」。在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設立以前,臺灣已經有數所高等教育機構。

研究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史,須了解日本舊制教育體系,它與現今體制不同。舉例而言,日治時期,中學畢業生是無法直攻大學的,這也導致戰後接收時,須設置臨時教學階段──大學先修班,讓臺灣的中學畢業生得以銜接大學教育。

▍臺灣設立大學的呼聲—日本觀點

日本領臺不久,1899年大藏省(即今之財務省)官僚阪谷芳郎向桂太郎提出建議,希望能在臺灣設立一所大學。當時桂太郎卸任臺灣總督不久,正擔任陸軍大臣並主導「臺灣協會」(今「拓殖大學」前身),在政界具有相當影響力;但阪谷的建議並未獲得官方一致支持。此後,1918年5月《臺灣日日新報》社論「日日小筆」,又再次提及未來應在臺灣設立大學。報紙引用某人的談話,希望能在臺灣發起設立臺灣大學的「期成同盟會」。一時間,在臺灣設立大學成為熱門話題。

:一系列訪問在臺灣的博士關於設立臺灣大學的議論,
第一位受訪的學者是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隈本繁吉。

── 《臺灣日日新報》1919/11/11,2版



1919年11月起到隔年1月止,報紙以「臺灣大學設立論」為題,訪問多位臺灣教育界重量級人士對於在臺設立大學的利弊,例如,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隈本繁吉、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校長堀內次雄等,針對設立大學的利弊在報紙上有過廣泛的討論。社論曾主張在臺北設立醫科大學,臺中成立商科大學,臺南成立農科大學方式廣設分科大學。

前述例舉是希冀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的呼聲,然而實則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立場一直是紛歧的。在臺灣生活的日本人傾向在設立帝國大學,讓移民來臺的子弟有大學可以研修治理臺灣之術;但是,日本國內人員則心存忌憚,擔心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之後,臺灣人智識水準提高,反而會激起臺灣人的抗日意識。

配合「內地延長主義」,1922年4月臺灣第一位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10-1923.9)總督施第二次臺灣教育令,貫徹日臺融合的同化教育理念,中學以上實施日臺共學制度,並設立臺北高等學校,一步一步朝向在臺灣設置帝國大學之路邁進。

▍臺灣設立大學的呼聲—臺灣民間存在正反意見

⚑ 贊成臺灣設立大學的文人團體

一般臺灣人對於設立大學是殷殷期盼。在尚未確定臺灣是否設立大學時,彰化地方著名的文化團體崇文社,在1920年4月的第25期課題上以「臺灣大學建設議」徵稿,共有20人獲選。榜首澎湖士紳陳錫儒認為在臺灣設立大學,對於日本將來在南中國、南洋與發展日中親善上都有相當幫助。名列第三的臺南士紳王則修認為,當時教育分為小學、中學與大學三階段,若無大學,則臺灣社會就沒有大學程度之人;此外,若設立大學,臺灣人不用前往日本唸書,可省去舟車勞頓之苦。

⚑ 反對臺灣設立大學的蔣渭水


1922年第二次臺灣教育令施行,帝國大學設置已是大勢所趨。1924年9月,蔣渭水在《臺灣民報》上發表一篇「反對建設臺灣大學」文章。他認為當時社會上臺灣人就學管道的初等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許多人無法如願唸書,學校正式教師也僅有一半。臺灣與其設立大學,不如將經費節省下來擴充初等教育。他認為許多人認為朝鮮已設大學,臺灣也當如此的想法是「雞學鳳飛」,完全沒有必要。1920年前後,臺灣子弟公學校就學率也僅三成左右。蔣渭水這一番話,無疑是提醒大家在一頭熱贊成設立大學以外,也應注意殖民地臺灣實際面臨的教育問題。

 
:當時反對臺灣設立大學而應該加強初等教育的蔣渭水。
:反對建設臺灣大學。
── 《臺灣民報》1924年,第二卷第18期(出處:《全國報刊索引》)

▍臺北帝大創校鐵三角

如前述,日本政府在臺灣創設大學始於1922年田健治郎總督,但日本國內意見或認為臺灣設立大學尚非其時,或認為臺灣只需設立以醫學部與農學部為主的實業大學即可。這些看法與見解,均因後來擔任總督的伊澤多喜男之堅持而有了重大轉變。伊澤與幣原坦、大島金太郎共組創校鐵三角,讓臺灣誕生了第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 伊澤 多喜男 Takio IZAWA,1869-1949,總督任期1924.9-1926.7

伊澤總督就任後,先揭櫫他的治臺理念:「臺灣的政治並非為了日本內地人民的政治,而是為了臺灣人的政治。」伊澤反對僅以發展實業大學為滿足,力主同時發展臺灣相關文化,並以此為大學創設目標。委任好友日本歷史學家、文學博士幣原坦負責籌備,先後在1925、1926兩年編列「帝國大學創設籌備費」以及「大學新營費」,並派遣預聘的教授以總督府「海外研究員」名義赴國外預作相關之留學、研究。1925年10月9日至11日,大學創立會議於總督辦公室舉行,伊澤首先說明文科與理科為學問之基本,故應從建立文、理學部著手。與會者不敢忤逆總督之言,但表示觀察臺灣現狀,若僅設文、理學部,學生畢業後社會需求極少,建立大學的效果相對薄弱。後經全體與會人士反覆討論,最終確立臺灣的帝大為文科以外加法科,理科以外加農科的綜合大學基礎結構。


⚑ 幣原 坦 Taira SHIDEHARA,1870-1953,總長任期1928.3-1937.8

1893年自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國史學科畢業,特別關心各國在殖民地推行教育的情形。1925年7月,幣原坦受命主持臺灣帝國大學(後改名為臺北帝國大學)之籌設工作。幣原坦在籌備期間宣示:「南方文明之研究可以說是時代的要求,而其最方便之所,厥為臺灣矣!臺灣為日本領土中踏出一步即為南洋的唯一據點,因此,在人文科學上或自然科學上,均有莫大之價值。……總督府設置臺北帝大的目的,在於利用臺灣地理人文條件,發展以臺灣為中心的華南及南洋研究。」故臺北帝大為殖民政府服務的功能性目的慨然可見。
不過,幣原坦理想中的臺北帝大不僅要比日本內地的大學更優良,還必須是世界級的學術大學。他堅持臺北帝大也得依據「帝國大學令」行事,主張講座制的研究型大學才是真正的大學。他不僅在公餘時從事研究,也要求教授們定期以西洋語文發表研究成果。直到1936年醫學部成立,幣原坦才認為臺北帝大具足帝大規模,並於同年舉行盛大的開校典禮。

⚑ 大島 金太郎 Kintaro OSHIMA,1871-1934,理農學部部長任期1928.3-1934.1

1893年札幌農學校畢業,後赴美國及德國留學,於1907年獲農學博士學位,專長農藝化學,同年任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教授。於1921年8月任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長,1923年兼任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校長(1927改名為臺北高等農林學校)。
大島與伊澤多喜男、幣原坦一起籌劃設立臺北帝國大學,1928年臺北帝大以原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富田町校地(今臺灣大學校總區)為基礎,接收其校舍及校地,原臺北高農則併入大學成為附屬農林專門部。 作為籌設臺北帝大理農學部且擔任首任學部長,大島提出「理農一體」的新觀念,使其成為臺北帝大異於其他帝國大學的特色,理農學部下不同學科的學生,可以選擇專攻同一門學問,然後獲得各自學科授予的學位。例如農學科及生物學科的學生都可以選擇專攻植物病理學或昆蟲學,各自獲得農學士或理學士的學位。大島認為這樣調整是「理農一體」的表現,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理學部及農學部早期合一的開端。


▍開門三件事:錢、地、人

伊澤總督積極落實在臺灣設立一所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首先面臨的挑戰即是充足的經費、廣袤的校地、優良的師資。

⚑ 錢從哪裡來 

即便於臺灣設立大學在官民之間最終形成共識,但大學設立所費不貲,如何籌措財源,也是一個大問題。依據帝國大學特別會計法(1907年法律第19號)規定,帝國大學預算由日本政府編列後,一併向帝國議會提出。但若設立在臺灣,經費可能無法和其他帝國大學一樣合併提出於帝國議會。在總督府與大藏省協議後,日本政府決定將新設立於臺灣的帝國大學經費編列於「臺灣總督府特別會計」中。總督府在1925年起開始在總督府特別會計中編列「大學創設準備費」,隔年(1926)編列「大學新營費」,並著手聘請教師派遣出國。這些準備主要是以收容當時臺北高等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為目標。

:籌開臺灣大學於1926年編列大學新營費 。 ── 《臺灣日日新報》1926/3/3,4版


⚑ 地點的評估

日本政府認可設立大學後,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評估應該將學校蓋在何處。早在1921年,以臺中在臺的日人坂本素魯哉與松岡富雄與其他士紳,希望能將大學設在臺中。而總督府最初的構想,以七星郡的士林街與臺北市內高等農林學校附近的富田町(頂內埔莊與下內埔莊)為主。原先官方認為士林人文薈萃,是設立教育機構的好地方,但是當時士林仍有淹水的水患,還有距離臺北交通不便的問題,讓當時的總督府遲遲無法下決定;最後由富田町勝出。

  
:自公館寶藏巖眺望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出處:臺大圖書館典藏)
:臺北帝大設校在士林好呢?還是富田町(今臺北公館地區)呢? ──《臺灣日日新報》1926/8/21,4版
:【一則烏龍報導】1925年校地在臺灣哪兒?尚未確定。10月初未來的總長幣原坦以「大學創設事務委員」身份來臺參與10月9日「第一回大學設立會議」,就在所搭乘的扶桑號客輪上,他的談話被記者斷章取義於10月6日刊載「期望能將臺灣大學設在本島文化發祥地臺南,結果是臺北」。同船來臺的伊澤總督已經表示中意建校地點在臺北,卻出現這樣的說法,幣原坦讀報後說,此還真是個破天荒的『新』聞!10月8日輪船抵臺,幣原坦甫上岸立即找記者於翌日專欄澄清。 烏龍一場,記者斷章取義幣原坦對臺大校地選址的意見。──《臺灣日日新報》1925/10/6,2版


⚑ 準教員的海外研修

在大學正式成立前一、兩年,總督府即根據所規劃的學部講座及開設年度,以研究的名義派遣許多教授赴海外研究並採購大量學術書刊。然因 1926年時臺北帝大官制尚未公布,因此分別以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致送任命狀予前述未來臺北帝大教師們。
這些學術先遣部隊為臺大學術研究能量奠定札實的基礎,許多學者深富「愛書家」的特質採購大量經典,臺大圖書館因此典藏許多珍罕佳覯。

文政學部 文學科相關人員
姓名 研究事項 歸國日期
安藤正次 言語研究法及國語政策 1928.1
務臺理作 哲學 1928.2
移川子之藏 土俗學及人種學 1928.3
飯沼龍遠 心理學 1928.5
近藤壽治 教育史 1928.5
矢野禾積 英語學 1928.6
伊藤猶典 教育學 1928.12
小野鐵二 文學、地理學 1929.11
理農學部 理學科相關人員
姓名 研究事項 歸國日期
早坂一郎 地質學 1927.12
工藤祐舜 植物學 1928.1
三宅捷 生物化學 1928.2
松野吉松 化學 1928.2
平坂恭介 動物學 1928.3
白鳥勝義 氣象學 1928.5
荒勝文策 物理學 1928.8
中島宗治 數學 1929.1
青木文一郎 動物學 1929.6

文政學部 政學科相關人員
姓名 研究事項 歸國日期
土橋友四郎 行政法及憲法 1928.3
井上孚磨 憲法 1928.3
安平政言 刑法學 1928.4
小山田川七 經濟學 1928.4
圾義彥 民法學 1928.10
堀豐彥 政治學、政治史 1929.2
杉山茂顯 法律哲學 1929.4
楠井隆三 經濟學 1929.8
理農學部 農學科相關人員
姓名 研究事項 歸國日期
杜聰明 植物學 1928.1
松本巍 植物病理學 1928.3
足立仁 應用菌學 1928.5
素木得一 昆蟲學 1928.5
山本亮 農藝化學 1929.1
澀谷紀三郎 農藝化學 1929.1
田中長三郎 園藝學 1929.2
日比野信一 植物學 1929.2
奧田彧 農學、熱帶農學 1929.3
杉村鎮夫 農業工程 1929.5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Gallery of NTU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您與我們聯繫。 TEL:+886-2-3366-3818 FAX:+886-2-3366-3817
E-Mail:historygallery@ntu.edu.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NTU.Historical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