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來臺大─學生篇


接收原則臺北帝大日籍學生1,411人全數遣返,而留下的臺籍學生僅351人(文政學部12人、理6、農0、醫136、工11;預科73、醫專113)。臺北帝大學制,學年第一學期以4月1日開始,於10月31日結束,第二學期自11月1日起至隔年3月31日結束,羅宗洛將學年調整為8月1日到翌年7月31日,並以此為基準展開招生作業。

▍臺灣大學首次招生

接收後次月(1945年12月)即首次招收新生,只限於臺灣地區。文政學院因為大陸內地教授礙於交通困難尚無法來臺,故暫緩招生;而醫學院則因為學生人數已多,無需再招生;首次招生僅限理、工、農三學院。校方在大學部入學資格上採取日本舊制學歷辦理,除接受原先臺北帝大預科畢業者外,也接受舊制高等學校畢業者。另,臺南工專與臺中農專畢業者也可以申請,但限就讀相關學系。申請入學者除非超過員額,否則採取「審查制」。第一次招生情況並不好,原訂理學院理學院4系,農學院5系與工學院4系每系各收10位學生,但實際上全校只有36人就讀。校方隨後也設立「先修班」,預定招收120位文科生與200位理科生,報考人數相當踴躍,達1,462人。大學部與先修班各於1946年1月初與1月26日開始上課。

 
:國立臺北大學先修班招生廣告。──《臺灣新生報》1945/11/28,第1版
:臺大第一次招生,大學部放榜,僅錄取36人。──《臺灣新生報》,1945/12/26,第1版。


▍來自大陸的學生們

在1946至1948年三年間,臺大皆在前往大陸地區登報招生,招收新生以及轉學生,並常於報紙介紹臺大特色,讓大陸考生與民眾認識臺大。1946、1947兩年陸續在杭州、上海、南京設有考場,1948年僅在臺北校本部考試。  

:臺大考生服務團@臺大運動場旁的臨時教室,1949年暑假。(康有德提供、臺大校史館藏)
:臺大考生服務團第一聯絡站@臺大校總區舊總圖東側草地,1949年暑假。(路統信提供、臺大校史館藏)


▍留日學生返臺之就讀

除大陸地區學生外,臺灣省教育處也規劃讓留日學生能返臺就讀。教育處制定了「臺灣省留日學生處理辦法」與「臺灣省留日返省學生處理辦法」。返台學生由教育處組成審查委員會,合格者轉介省內各級學校。1946年3月統計,有約九百名學生從日本返台急需收容。從1946年到1947年初,校方陸續接納了相當的學生。

臺大早期學生來源需銜接日本與中國兩個不同教育系統,情況多元複雜,同時也有現今我們所陌生的先修班、寄讀生。



:農學院畢業合影,1950年。(張玉珍遺贈、臺大校史館藏)


▍臺大早期學生來源

⚑ 大學部

1. 臺北帝大在校生
例如:臺大機械系名譽教授劉鼎嶽在戰後接收時期是工學部機械工學科學生,留校就讀,翌年(1946年)6月成為臺大第一位畢業生。此外,因為臺灣子弟的國語能力有限,於是臺北帝大在校生皆先就讀先修班半年。
2. 臺北帝大預科畢業生
即便是應屆畢業生,也會先就讀先修班後再分發至二年級以上班級。
3. 臺北高等學校、臺南工業與臺中農林兩個專門學校應屆畢業生申請入學
如:臺大地質系名譽教授王源,1945年戰後正好自臺北高校畢業,選擇就讀臺大地質系。
(《學生名冊》35學年度下學期登載其學歷為「臺北高等學校」畢業)
✦ 註: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6年4月原址改設「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4. 自日本、東北與上海日本占領區返臺學生
例如:李登輝總統,當時自京都帝國大學肄業返臺,轉入臺大農經系就讀,1948年畢業,學士論文指導教授為王益滔先生。
5. 招生考試
例如:臺大畜牧獸醫系第一屆校友王士彥,1946年浙江奉化高中畢業,在杭州浙江大學參加臺大招生考試並錄取,於同年秋天入學臺大,1950年畢業。
臺大園藝學系名譽教授康有德,二戰時投筆從戎加入中國青年軍,戰後退役返校就讀於西北農林學校,1948年10月底輾轉抵臺參加臺大轉學考試錄取,入學本校園藝學系。
6. 寄讀、旁聽。為國共內戰淪陷區的逃難失學青年
例如:大法官馬漢寶於1947年10月因時局不安來臺依親(馬父應臺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之請來臺任職),當時他已經是復旦大學法律系三年級學生﹐1949至臺大「借讀」,成績優異,轉為正式生。

⚑ 先修班 (舊制中學畢業或四年修了生)

1. 臺北帝大預科與醫學專門部的在校生
例如: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羅銅壁1943年12月考進臺北帝大預科工類理科,戰後1946年初轉進臺大先修班,1947年9月直升臺大化學系二年級。(《學生名冊》登載其學歷為「臺北帝大預科」畢業)
2. 臺北高等學校在校生,戰後改制名為:臺北高級中學
例如:臺大農化系名譽教授蘇仲卿,他於1945年3月剛考進臺北高校就被拉去當學徒兵。(《學生名冊》35學年度下學期登載其學歷為「臺北高級中學」畢業)
3. 招生考試
例如: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黃金茂,二戰結束前在臺南讀書到中學校四年級畢業,1945年11月在臺中參加臺大先修班招生考試獲錄取,隔年(1946年)1月入學。(《學生名冊》35學年度下學期登載其學歷為「臺大先修班」畢業)

⚑ 法學院專修科

1947年1月省立法商學院停辦,學生悉數編入臺大法學院專修科,校地移作臺大法學院使用。省立法商學院為1922年設立的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後幾度更名。


:法學院專修科畢業合影,1948年。
(周玉津遺贈、臺大校史館藏)

▍大學先修班

日本帝國大學學制較中國大學為高,高中畢業生不能直入大學,改制過程中為保持臺大固有水準,不使降低起見,將臺北帝大預科改設臺大先修班,使程度得以銜接。又,臺大二、三年內必須保留日籍教授,中國內地高中畢業生欲就讀臺大者,至少補習日文一年,而臺灣中學畢業生,至少須補習國文,故置先修班於臺大。 然,二戰結束前後中國內地大學先修班則意義稍有不同。大學先修班為戰時設施之一,最初是為了免費收容未錄取大學而失學的中學畢業生,上課一年後依成績次第前百分之五十免試升入大學。戰後國立大學校院先修班則是讓未錄取大學的學生自費就讀一年,所修科目以補習高中課程為限,經嚴格考試各科均及格者,免試升入該大學一年級肄業。

▍寄讀生

1949年傅斯年初任臺大校長時期,是時局最動盪、混亂的時代,許多逃離大陸淪陷區輾轉赴臺或返臺的大學生,紛紛依據省教育廳之「省外來臺學生入學處理辦法」,期待轉入臺大「寄讀」。1月24日,傅斯年上任後第一次主持行政會議(第33次),第一個討論案就是有關「寄讀生」的議題,隨後接連幾次行政會議皆不斷討論相關規定與執行細則。當時臺大「因課堂實驗室極度困難,在此學年中間本無法收納寄讀生,惟念國家困難,勉強設法收容少數寄讀生。」同時並訂下規則,經春季甄試後在臺大寄讀的學生,其學期考試視同轉學考,若成績達標準者直接錄取為本校正式生,否則須自行參加臺大暑期舉辦的轉學考等等。


【逸趣】 臺大先修班入學考試

⚑ 羅宗洛校長日記 1945/12/24周一

「下午先赴先修班考場視察,日文漢譯夏目漱石《咱是貓》之首二句,錯譯成『我是貓也為無名前』」者甚多,令人齒冷。」

臺大經濟學系名譽教授黃金茂回憶同一場考試,當時他是考生,成績優異:
「國文考題除作文外,有一題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名著《我是貓》日翻中文。記得頗苦於譯出一些貓描寫人類所用的形容詞。如人面ツルツル『滑滑』,被抬上去フワフワ『飄飄然』的感覺,和太陽光照的ポカポカ『溫煦』等。…」

:夏目漱石《我是貓》裡的插畫(版版畫),橋口五葉繪。(出處:日本近代文學館)

 

⚑ 臺大先修班考題(公民考科) 1946年暑假

對於才剛光復不到一年的臺灣高中畢業生要作答這份公民考題,應該很吃力吧?!另外,如果大陸內地與臺灣的試題一樣的話,從地理歷史考科也看出期待臺灣子弟以最快速的時光了解中國史地。例如,要考生回答「試評述鴉片戰爭的原因與結果」、「今欲從臺北赴北平,不願乘坐飛機,如何走法最為便捷?」

:1946年暑假臺大先修班公民考科解題 ── 《新學生(臺北)》,1946年。 (來源:全國報刊索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Gallery of NTU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您與我們聯繫。 TEL:+886-2-3366-3818 FAX:+886-2-3366-3817
E-Mail:historygallery@ntu.edu.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NTU.Historical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