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 LaMotte化學產品公司製造,該公司由年輕的化學家 Frank LaMotte 於1919年創立,專注於酸鹼pH值檢測分析。 該工具盒推測為早期用於實驗分析樣本pH值檢測的套組,盒內有許多化學藥劑在不同酸鹼pH值下,被密封成小管,供檢測比對分析使用。
為日本ヱルマ販売株式会社(Erma)所製造,主要為繪製顯微鏡下觀察樣本的協助工具。 透過其特殊的稜鏡,可使觀察者將一旁繪製用的紙張與觀察樣本在視線中疊合,便於繪製觀察中的樣本。 其中一盒為臺北帝國大學豫科所使用的描畫裝置。
顯微鏡原主人:日比野信一(1888-1968年)
日比野信一1913年東京帝國大學植物學科畢業,1929年擔任臺北帝國大學植物學第二講座教授,專長植物生理學。二戰後返日曾擔任金澤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名城大學及西日本短期大學校長。
本顯微鏡是蔡司(Carl Zeiss Jena)於1927~1935年間生產的F系列(FZE型)大型雙眼觀察顯微鏡,也附有單眼鏡筒可置換。FZE型是當時該系列中最精細、最昂貴,也是全球最頂級的顯微鏡。
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張文亮提供
有一批近50張的臺北帝大植物學掛圖(有人稱壁報),原本放在校總區一號館二樓某研究室,係理農學部植物學第二講座日比野信一所使用。1999年植物學系自一號館搬遷至生命科學大樓時,差點兒被丟棄;後由謝長富教授研究室收用。2013年後由圖書館進行數位掃描,並轉臺大植物標本館典藏。 |
本校為提昇生物醫學研究環境,在2010年11月8日拆除一幢位於蟾蜍山腳下老舊不堪使用平房──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的「家畜營養研究室」(俗稱:舊系館),改建為「實驗動物資源中心」。這幢動科系舊系館,在《臺北帝大一覽昭和8年》(1933年)平面圖標示著建築物編號46,名稱為「第二農場作業室」。這扇破破舊舊的木門就是這幢建築物裡的冷凍庫門。 |
2010年11月拆除家畜營養研究室時,師傅拿著手電筒,從維修孔爬進了天花板一路往上找,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果然在最頂層發現了這副「棟札」,供奉著日本傳統水神,為防火之神。(臺大校園規劃小組提供)
原文:臺大校史漫談部落格:棟札
1935年(昭和7)1月畢業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二戰期間任職臺大附屬醫院住院醫師之時,被日本政府徵調前往馬尼拉與小K島擔任軍醫(1943至1946)。 初抵馬尼拉時,獲發一只美軍軍用水壺,底部刻著「US Viollatti’ 43」,似乎是麥克阿瑟的軍隊自馬尼拉撤退時所丟棄的。 歷經叢林戰爭生活,終於倖存,然而卻與家鄉失聯。戰後8個月,陳新炳拖著疲憊的身影突然出現在高雄老家街頭,提著一件裝有戰友遺骨的破皮箱,身上仍掛著這只枯乾的水壺。 原文:父親的水壺/陳德玉 |
1925年(民國14)出生於河北省遵化。1944年入學西北聯合大學先修班,後來投筆從戎參加中國青年軍,被編入207師擔任砲兵手,再選入青年遠征軍汽車部隊,冬天遠赴印度受訓,結訓後開車繞經緬甸抵達昆明,為輜重兵汽車第15團一員,駕駛美軍10輪大卡車跑遍中國西南各省對日作戰。二次大戰後退伍返校繼續學業,輾轉於1948年冬來到臺大就讀園藝學系三年級。
綁腿可防止長時間行軍後血脈下積引起的疼痛;山地行軍時防止螞蝗、蛇等動物鑽入褲管;防止荊棘勾掛軍褲;戰場上可替代綁帶、繩索等包紮使用。 行軍背包,緊急時可代用做水桶。
左邊是1945年臺北帝大師生合影,右邊是1950年臺大外文系師生合影。請大家目光看往人物後面,都有層層疊疊的沙包;1945年我們合理推測是戰事安全防護需要,但是1950年屋內屋外的沙包呢?它戰爭安全防護沙包?還是修築二戰建物受損的工程水泥包呢?總之,反侵略、要和平、拒戰爭。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Gallery of NTU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您與我們聯繫。 TEL:+886-2-3366-3818 FAX:+886-2-3366-3817
E-Mail:historygallery@ntu.edu.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NTU.Historical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