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帝大,依循1929年頒訂的大學組織法改制為新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第721次行政院會不久,鄒魯等七位委員向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常務會議提案,建議將臺北帝大改稱「倉海大學」,以紀念清末臺灣抗日鬥士丘逢甲(晚號:倉海君)。但是該案最後並未通過,大學改名一事因此塵埃落定。
臺北帝大規模龐大,教育部准許羅宗洛約人輔助,羅宗洛在他熟悉的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物色人選,協助接收各學院: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陸志鴻、馬廷英;來臺後再加入杜聰明、林茂生。以上先生們後來受羅宗洛校長請託,組成臺大首任一級主管團隊。
10月17日羅宗洛抵臺時,已經與陸志鴻、馬廷英商定接收步驟: 1. 分頭參訪大學各部門,瞭解實際情況。 2. 命令日人編造人員、圖書、儀器及藥品清冊 。 3. 清點。 4. 正式接收。 清點工作動員當時在臺北帝大服務的臺灣同胞20餘人,多為 年輕講師、助手,再加上高年級的臺籍學生。 |
11月2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決定「大學校務維持會」(又稱校務委員會)人選:教育處趙乃傳處長、行政長官公署范壽康參議、臺大羅宗洛團隊之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林茂生等七人,由羅宗洛主其事。(當時浙江大學的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尚未抵臺。) 右 :接收臺大團隊,左起:陳兼善、馬廷英、陳建功、 蔡邦華、蘇步青、羅宗洛、陸志鴻、杜聰明。 ─《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李東華、楊宗霖編校,2007年。 |
⚑ 接收的那一天羅宗洛與臺北帝大末代總長安藤一雄的接收儀式是在1945年11月15日舉行,這天訂為臺大校慶;另,醫學院區由杜聰明於11月3日先完成接收。 右 :臺北帝國大學將接收為國立大學 ─《大公報》重慶版,1945.9.18 ⚑ 臺大學制更替 |
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大之後,旋根據國民政府大學相關法規,進行組織與制度的改造:
臺大校刊的創刊號封面上,刊載著臺大第一首校歌,由中文系主任許壽裳填詞,指揮兼交響樂曲作家蔡繼琨先生譜曲;可惜同學們認為詞曲過於深奧而不接受這首校歌。11月29日舉行臺大的第一屆全校運動會。1948年5月陸志鴻卸任校長一職。
右 :1949年臺大第四次校慶,傅斯年勗勉同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字成為臺大校訊。
於臺大第四次校慶大會演說,揭示「敦品、力學、愛國、愛人」,日後成為臺大的校訓。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於臺灣省參議會報告校務後,猝患腦溢血,於當晚11時多辭世於會場,校內外同感震驚與哀痛。一年後傅斯年骨灰長眠校內植物園,定名「傅園」,並鑄「傅鐘」以資紀念。二者成為臺大校園名勝,傅斯年亦成臺大精神的重要象徵。
右 : 傅斯年參加1949年國慶紀念@臺北市中山堂廣場 (出處:國家電影資料館) |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Gallery of NTU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您與我們聯繫。 TEL:+886-2-3366-3818 FAX:+886-2-3366-3817
E-Mail:historygallery@ntu.edu.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NTU.Historical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