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蹂躪後的重生-臺大早期


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北帝大,依循1929年頒訂的大學組織法改制為新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命名轉折:從臺灣到臺北

  • 1945.11.10教育部以高字第57333號公函,提請行政院院會討論將「臺北帝國大學」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
  • 1945.11.20行政院第721次會議決議「通過,名稱應改為國立臺灣大學」,行政院秘書處並於11月24日以公函復知教育部。
  • 1945.12.15教育部以高字第63242號代電通知「臺北帝國大學經部提請行政院會議改為國立臺灣大學已決議通過合電知照」。

: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舉行日軍受降儀式。
左側之官員代表、仕紳席位有羅宗洛、林茂生、杜聰明等在座。

【插曲】

第721次行政院會不久,鄒魯等七位委員向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常務會議提案,建議將臺北帝大改稱「倉海大學」,以紀念清末臺灣抗日鬥士丘逢甲(晚號:倉海君)。但是該案最後並未通過,大學改名一事因此塵埃落定。


  

:大學組織法
:臺大第一號公文,以「國立臺北大學」發文。1945/12/5(臺大檔案館提供)
:教育部來文通知本校名稱定為「國立臺灣大學」。1945/12/15(臺大檔案館提供)

▍接收臺北帝國大學

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投降,9月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赴臺接收。教育部朱家驊部長亦借調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羅宗洛所長,以「臺灣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身份(或稱:教育部臺灣區特派員),前往接收臺北帝國大學。9月21日公布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其中第三條規定:「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受中央之委任,得辦理中央行政。臺灣省行政長官,對於在臺灣省之中央各機關,有指揮監督之權」,埋下陳儀頻頻干涉臺大校務的因子。

⚑ 接收原則

羅宗洛奉命接收之初曾與朱家驊部長訂下:「完整接收、避免損失、立即籌備復課、可暫留日籍教師、暫時一仍舊慣」之約定,以期辦成「與北大、清華、浙大、中大並列的著名大學」。

:接收之初臺大校務委員會7人(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羅宗洛團隊

臺北帝大規模龐大,教育部准許羅宗洛約人輔助,羅宗洛在他熟悉的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物色人選,協助接收各學院: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陸志鴻、馬廷英;來臺後再加入杜聰明、林茂生。以上先生們後來受羅宗洛校長請託,組成臺大首任一級主管團隊。

⚑ 接收步驟

10月17日羅宗洛抵臺時,已經與陸志鴻、馬廷英商定接收步驟:
1. 分頭參訪大學各部門,瞭解實際情況。
2. 命令日人編造人員、圖書、儀器及藥品清冊 。
3. 清點。
4. 正式接收。

清點工作動員當時在臺北帝大服務的臺灣同胞20餘人,多為
年輕講師、助手,再加上高年級的臺籍學生。
 

:《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報告書》(臺大圖書館藏)
: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移交清冊部分(臺大檔案館藏)

⚑ 接收隊伍

11月2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決定「大學校務維持會」(又稱校務委員會)人選:教育處趙乃傳處長、行政長官公署范壽康參議、臺大羅宗洛團隊之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林茂生等七人,由羅宗洛主其事。(當時浙江大學的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尚未抵臺。)

:接收臺大團隊,左起:陳兼善、馬廷英、陳建功、
蔡邦華、蘇步青、羅宗洛、陸志鴻、杜聰明。
─《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李東華、楊宗霖編校,2007年。

⚑ 接收的那一天

羅宗洛與臺北帝大末代總長安藤一雄的接收儀式是在1945年11月15日舉行,
這天訂為臺大校慶;另,醫學院區由杜聰明於11月3日先完成接收。

:臺北帝國大學將接收為國立大學 ─《大公報》重慶版,1945.9.18

⚑ 臺大學制更替

  

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大之後,旋根據國民政府大學相關法規,進行組織與制度的改造:


▍校長人事更迭頻繁

戰後初期1945至1950年五年之間,臺大四易校長,面臨過度、轉型、開展等種種挑戰,可謂在風雨飄搖中艱苦前行;四位校長中有三人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臺大何其有幸接受學術舵手們領航校務。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於1948年3月26日選出81人,臺大早期四任校長有三位列名其中:首任校長羅宗洛、第三任校長莊長恭、第四任校長傅斯年;此外,臺大接收團隊成員蘇步青,後來曾任教於臺大的李濟、董作賓,也是第一屆院士。

莊長恭立於前排右一,傅斯年在後排門牆側。(來源:維基百科)



 

⚑ 羅宗洛 1898.8-1978.10

羅宗洛於1945年11月15日正式接收臺北帝大,國立臺灣大學於焉成立;12月被任命為代理校長,校史尊其為臺大首任校長。

羅宗洛於接收工作完成後,即著手大學部以及先修班的招生作業,新生於1946年元月陸續開學。然而,當時臺大經費須靠臺灣省政當局支應,行政長官陳儀竟欲藉此干涉臺大校務,譬如向朱家驊部長溝通臺大改制後的文、法學院院長人選,令羅宗洛難以忍受。羅宗洛多次向行政院與教育部請求協助,甚至親自返回南京協調,終於1946年夏協調有成;然迭請辭代校長,於1946年8月請辭獲准。

羅校長在接收之際所堅持的理念,例如:學術無國界應該大量留任優秀的日籍教授、堅持保留預科(改名先修班)以盡力維持過渡期臺大學生的水準、規劃接收日本四個帝國大學在臺的演習林(然而未成功)、續辦南方人文研究所與南方資源研究所以及熱帶醫學研究所等等,都有超乎常人的前瞻眼光。

右上 : 羅宗洛校長畫像
右下 : 羅宗洛迭請辭終獲准。(臺大檔案館藏)
 


⚑ 陸志鴻 1897-1973.5

1946年夏天,羅宗洛堅辭代理校長,陳儀向教育部推薦陸志鴻接替,於8月13日就任校長。 上任不久,即因經費不足,華南人文研究所與華南資源科學研究所暫停研究。1947年元月,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併入本校法學院,這是徐州路校區的由來。同年2月28日,臺灣發生影響社會極為深遠的悲劇,二二八事件。臺大公私物資損失不大,但是文學院教授林茂生的遇害,卻成為事件中高等教育知識份子遭難的具體代表,是校史上不可磨滅的傷痛。8月,先修班奉准停辦。10月1日,《國立臺灣大學校刊》創刊,透過報刊定時向全校師生報導校務的傳統,延續至今。

: 陸志鴻校長畫像
: 臺大校刊於1947.10.1創刊,頭版刊載臺大舊校歌。

 

臺大校刊的創刊號封面上,刊載著臺大第一首校歌,由中文系主任許壽裳填詞,指揮兼交響樂曲作家蔡繼琨先生譜曲;可惜同學們認為詞曲過於深奧而不接受這首校歌。11月29日舉行臺大的第一屆全校運動會。1948年5月陸志鴻卸任校長一職。

⚑ 莊長恭 1894.12-1962.2

第三任校長莊長恭於1948年6月1日到校視事。
莊長恭一上任努力改革,卻遭遇嚴重的人事難題,曾邀請前校長羅宗洛來校協助;然終為大量解聘不適任教授與後續衍生問題、學生反對續招轉學生而鬧學潮等等接二連三狀況,於12月7日離臺赴南京請辭,結束在臺短暫六個月的大學校長生涯。

: 莊長恭校長畫像
: 康有德於1948年10、11月間自西北農學院來臺參加臺大第二次轉學考招生,在舊總圖閱覽室考試遇到臺大學生「反對續招轉學生事件」。康有德現為臺大園藝系名譽教授,這是當時他參加轉學考試的准考證。
  

⚑ 傅斯年 1896.3-1950.12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就任本校第四任校長,之前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是五四運動著名學生領袖,北伐後領導史學界從事新史學運動,抗戰期間出任國民參政員,名聲滿天下。

傅斯年就任後,對於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之興建,圖書儀器設備之增購,教職員聘任之慎選,新生入學考試之公平嚴格,學生課業之重視以及生活之照顧,學潮處理,莫不竭盡心力,確立臺大校風,使臺大顯現新興氣象。

: 傅斯年校長畫像
 

:1949年臺大第四次校慶,傅斯年勗勉同學「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字成為臺大校訊。

於臺大第四次校慶大會演說,揭示「敦品、力學、愛國、愛人」,日後成為臺大的校訓。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於臺灣省參議會報告校務後,猝患腦溢血,於當晚11時多辭世於會場,校內外同感震驚與哀痛。一年後傅斯年骨灰長眠校內植物園,定名「傅園」,並鑄「傅鐘」以資紀念。二者成為臺大校園名勝,傅斯年亦成臺大精神的重要象徵。

: 傅斯年參加1949年國慶紀念@臺北市中山堂廣場
(出處:國家電影資料館)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Gallery of NTU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您與我們聯繫。 TEL:+886-2-3366-3818 FAX:+886-2-3366-3817
E-Mail:historygallery@ntu.edu.tw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NTU.HistoricalGallery